淺談NPD - 貳 、 NPD的成因
NPD
( 自戀型人格障礙 ),其基本特徵是:盲目自大、自私不能共情、不懂得換位思考、經常嫉妒別人或認為別人嫉妒自己。對批評非常敏感、通過否定貶低他人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優越感、強烈渴望別人關注、靠吸食「血包」以維持其非理性的自信心和虛榮心……
等。
NPD扭曲的防衛機制,也導致他們傾向於怪罪他人、將自己遭遇挫敗的原因轉嫁於他人。他們總會有意無意地,說出各種原因理由以扭曲事實,也會帶風向式地描述事件以塑造情境;給別人扣鍋蓋帽、通過虛假的文飾或者其他偽裝以維持其自尊。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往往會對他人的情感和精神造成剝削與操控,給週圍的人們帶來無限的痛苦及精神、物質上的負擔。NPD可以說是親密關係中的「吸血鬼」。
.
觀其現象,NPD的形成也有許多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臨床觀察和一些研究顯示,「自戀型人格障礙」具有家族聚集現象。
如果家族中有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其親屬罹患該疾病或具有類似人格特質的概率會增加。這可能是由於共同的家庭環境、教養方式等因素有關。
此類自戀者,在童年時期可能遭受過一些創傷,他們也許曾因家長批判式的教養方式而遭受了情感或身體上的忽視。當一個人在童年時不能展現自己的天性,甚至被要求得犧牲自己以滿足他人預期時,會產生被心理學家稱為自戀性創傷(narcissistic wound)的嚴重傷害。比如,孩子總被家長要求:「只有你考了第一名,我們才會對你好。」。心理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由於父母的忽視、虐待和否定、批評,導致他們產生了補償性自戀;出於自我保護而創造出一個虛假自我,從而獲得一種假想的優越感,以掩蓋過度低下的自我價值感。
近年的實證研究顯示,自戀的產生也可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高評價」。這會讓孩子無視自己的真實能力和客觀依據,一味沉浸在假像中,以為自己完美至極。而這樣過度吹捧的教養模式,也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情緒發展停滯不前
—— 換句話說,當孩子被溺愛到一定程度,也會產生出一種唯我獨尊的特權感,就會對他人的感受不屑一顧了。這也常見於,有長男長女長媳長孫… 這樣華人地位觀念文化的家庭中。
(二)NPD的大腦變化
一些研究發現,NPD患者在與「情感處理」、「共情」和「自我意識」相關的區域,如前腦島、前額葉皮層、… 等,其灰質體積可能有所減少。他們的大腦皮層中,負責產生同理心的區域,可能會變得異常地薄;且其共情缺失程度與其大腦皮層異常區域的變薄程度是相匹配的。但,究竟是靈魂缺乏同理心,導致了大腦發展不完善;亦或是,大腦發展不完善,導致了NPD,這還有待探討。
(三)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
社會文化中的價值觀、道德標準 ( 如:過度強調「競爭」與過度注重「個人的成功及物質上的追求」、… 等等 ),對於個體NPD的傾向及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個體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對自身社會角色的期望 ( 如:某些職業領域或文化,對於自信、權威、…
等特質的過份崇尚與強調 ),也可能促使NPD人格特徵的形成。
(四)NPD的內核
—— 自卑
「健康的自戀」是自己愛著自己,有足夠的內在資源去滿足自戀;而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的內在,無法產生能滿足其自戀的資源。由於他們不懂得、也無法愛自己,過度缺乏對自己的愛,而形成了「自戀黑洞」,於是就需要不斷地去吸食外界的讚揚、欣賞和尊重來獲取優越感、產生存在感。這往往就會導致NPD身邊的人們有受到剝削、被利用、被貶低的感覺。
NPD最核心的部分是自卑的。他們會覺得「我不(夠)好」,而產生羞恥感,也會想要通過「自我膨脹」來隔離其內心感受。他們藉由「自我膨脹」,可以獲得優越感、補償其自卑感,進而避免產生羞恥感。「自我膨脹」保護了他們脆弱無比的「自戀外殼」;而在那脆弱的自戀外殼之下,正是會讓他們時常感到自卑羞恥的缺愛自我。一旦外在的衝擊、挫折,摧毀其脆弱無比的自戀外殼時,他們「自卑的內在自我」就會裸露出來;這時一股強烈的羞恥感,會讓他們想要摧毀那些讓他們產生羞恥感受和無地自容的人事物。
NPD的羞恥感會禁止自己暴露那些脆弱的、與自卑有關的人類情感,且會盡量在眾人面前表現得優雅而獨立。當碰上威脅到他們展現自己優雅和獨立的事件時,NPD會選擇逃跑、逃避、封閉或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這時他們也會找親朋好友或諮詢師來幫助自己,但他們的目的只會在於想渡過當下這個「完美形象崩塌」的危機、想聽到人們告訴他:「他很好」、「很完美」,而無法生出「誠實地面對」及「療癒自己」的意願。
.
.
*****************************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來自他人惡意的貶低或否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與他們拉開距離並及時抽身,以跳脫後續不健康的情感連結、避免陷入或捲入對自己有害的情感狀態。
.
若是覺察到自己有一些NPD的特質及傾向,也不必太過於擔心。事實上,當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有著一定程度的「自戀(Ex.
自我肯定、… )」,同時有著能尊重、關懷他人需求的一份真誠心,就可以告訴自己,我們不會成為、也能夠不讓自己成為NPD。
.
健康自戀(Ex. 自我肯定、自愛、… ) 是一種正常的人類情感,每個人都有著一定程度的自戀傾向。我們平時所呈現出的自己,除了牽動著自身的人際互動交往,同時也與社會支持和資源獲得息息相關,這對於個體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只有當自戀傾向過度發展,失衡而成為一種極端的心理狀態並影響個體的社會功能和人際關係時,才可能最終演變成為NPD。
.
我們在生活中,若碰上無法單靠一己之力解決的問題時,也要主動積極尋求專業的協助。抱持著願意終身成長的開放心態,我們更能保持一份健康的自戀自愛水平,進一步去學習「完善自己的人格」與「和諧我們週遭的人際關係」,以盡情體驗這趟難得的人生。
.
********************
參考資料:
1. 人間惡魔——NPD,成因分析
2. 受不了! NPD人格,為啥身邊越來越多?
3.《自戀型人格障礙》(百度百科)
4. NPD,親密關係中的“吸血鬼”
https://pse.is/7g7739(解釋了脆弱型自戀)
5. 理解NPD(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內心,並與NPD保持距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